引子

AI 知识搜索引擎 Perplexity 的创始人 Aravind 在接受采访时说:

最好的点子往往是那些你明说出来,人们还会觉得,哦,谁会去做这个?这听起来真是天方夜谭。

为何很多的聪明人看到一个很好的新想法,却会无动于衷?

为何大厂的资金和人员都非常充盈,却在创新方面总是慢人一步?

Aravind 的回答是:

只有结合了坚定的决心和深入骨髓的信念,这个想法才有可能成功。

而对于商业上已经取得成功的组织,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创新的窘境里,很难再有决心和信念。

尽管这个窘境已经在互联网浪潮、移动互联网浪潮发生过无数次,在这轮 AI 浪潮里依然是否可以破局?

本文会展开讨论一下这个问题。

创新者的窘境再次上演

创新者的窘境 Innovator’s Dilemma 是由「创新大师」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•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管理学概念,描述了一个成功公司在面对市场和技术变革时所遇到的困境。其主要观点包括:

1.成功公司往往过于关注现有客户的需求,错失新兴市场和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会。

  1. 管理者基于现有商业模式做出的合理决策,反而阻碍了公司拥抱变革,导致最终被颠覆。

  2. 决策者面临资源配置和价值网困境,难以平衡当前业务和未来布局。
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AI 云厂商。

在2022年,中国公有云厂商的市场份额饼图里,阿里云、华为云、天翼云稳居前三,腾讯云由第二位降至第四。而火山引擎则由于份额太低,在饼图的 Others 里。

当时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显卡冗余,没有客户,实在租不出去了,就把英伟达的显卡订单都退了

在当时看,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商业决策。

只有在 Others 里不配拥有姓名的火山云还在坚持买显卡,一不小心就买成了国内显卡最多的公司。

直到2022 年11月,ChatGPT 发布了。

大模型厂一个一个地成立,都需要显卡训练模型,在阿里和腾讯都没回过神的时候,大家发现卡最多,技术最成熟的是火山云,都纷纷去找火山云合作。

到2023年4月的时候,火山引擎的总裁谭待公开表示,国内大模型领域,七成以上已是火山引擎客户。

未来已来,视而不见

为什么在2022年的时候,火山云能够这么有远见地囤显卡呢?是因为字节跳动很有前瞻性吗?

很可能不是的。在地球对面,还有一家公司和火山云一样靠囤显卡获得了竞争优势。

前几天 Meta 的扎克伯格接收访谈也被问到了这个问题。

主持人:你们是怎么顶住股价下跌的压力大笔买入gpu的呢?
扎总:当时我们正在做 Reels (类似tiktok),需要大量gpu做推荐算法,谁能想到大模型来了呢。

很坦诚。但是火山引擎在当时囤显卡的理由大概率也是类似。

为什么这么说?

因为字节跳动的大模型在内部启动非常晚。

这就涉及到两个非常有趣的故事:

一个是字节的战略部门在2022年的所有战略报告里都没有提到生成式AI的内容。属于一个重要的Miss。

一个是在2023年初,字节的算法大佬提出要做大模型的时候,竟然被公司拒绝了,于是他离职去了大模型公司创业。

这些故事都是坊间传闻,可能并不是真的,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字节的大模型确实晚了一步。

晚了这一步,导致云雀大模型在现在的竞争格局里非常尴尬,现在coze在中国搞开发者活动还要接入moonshot。

一般来说,大公司的战略部门应该能洞悉科技前沿,大公司的决策层也应该高瞻远瞩。

但实际上刚好相反。原因其实非常简单:

当下的商业太成功了

穷则思变,富则不见。

虽然这里拿字节举例子,但是字节已经是几个大厂里做的最好的了,字节在后来成立了 Flow,把公司里最顶尖的人才聚拢过去,全力搞 AI 的探索和创新。

其他几个大厂的情况,也多少有些一言难尽:

  • 腾讯,躺平赚钱,数据最多,人才流失,内部大模型效果不佳,内部应用也是半躺平状态。
  • 百度,文心一言本来在2023年初是在国内领先的,结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,活在自己的认知泡泡里还出不去了,去年先是认为自己接近了 GPT4,今年竟然认为开源模型和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  • 阿里,内部大改革尾声,暂时顾不了太多创新的事情,专心投资其他LLM大厂,出手大方,投完一圈发现自己啊没什么人看好的qwen团队做出了国内最好的开源模型,无心插柳。
  • 其他大厂就不点名了,基本只知道要做AGI,但是也不知道做什么,甚至都没什么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