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大家都这样,说明这不是一个偶然或个人的决定,反而是系统问题,当下被高估,未来被低估。

宏观上,在1-N很成功的系统里,0-1很难获得支持。当你有资源在手,COPY 其他人的 PMF 是成功概率是最高的策略。

微观上,并不是聪明才智或者资源差异,而只是每个人都把注意力投入到ROI最高的事情上。稳定收入vs创新风险,每个人都会做出理性的选择。

被低估的创新

故事讲到这里,道理大家都懂了,有办法破局吗?

在老系统里很难,在新系统里则很容易。

再举一些例子

  1. 某社交网络公司,做了一款AI社交产品,但是数据表现不如原来的产品,上线后两个月就停止了项目。
  2. 某知识问答公司,做了一款AI问答产品,但是上线后发现AI问答影响了传统问答的广告收入,上线后很快就在公司内部的利益battle中失败,下线了AI问答功能。
  3. 国内两个头部的 AI super app产品,做了一年数据不如公司现有的非AI产品,在年底绩效评完后,都被替换到了其他部门。

例子还有很多,其中的 Pattern 很明显。

大公司的做事方式,是以年或者半年为单位的绩效考核,做不好就换人。

在一个技术浪潮的初期,技术的能力还有限,GPT4一年了还没到GPT5呢,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都换了一轮了。

没有看到坚持,也没有看到信念。

Google 最早有了 Transformer 的技术,却是坚持多年的 OpenAI 做出了 ChatGPT。

Google vs OpenAI,人才、算力、金钱都是赢,在这次都输给了坚持和信念。

让我们再回味一下 Aravind 的话:

只有结合了坚定的决心和深入骨髓的信念,这个想法才有可能成功。

然而这个决心和信念,太稀缺了。

在4月聊的接近50个人里,有决心和信念的不超过5个,他们大多是创业公司的CEO。

有的人迷茫,在技术的新浪潮里,很正常。

有的人等待,做好准备,等待copy

有的人摆烂,活得太好了,copy paste 都懒得搞一下。

只有很少的人在创新。

因为创新的成本被低估了,不仅是需要钱、需要人、需要卡,还需要决心和信念。很难有这样兼顾一切的系统。

但是创新的价值也被低估了。 OpenAI 作为创新者的优势,已经是品牌性的信仰性的。人们看待创新者时会自己加上光环。

创新的巨大价值

上面讲的AI创新的故事在上个技术浪潮中也发生过。

浪潮之初,首创的人抓住就会,就赢了90%。

想起当年的招聘市场,早已被瓜分完毕, Boss 直聘借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,创造了「IM招聘」的范式(和老板聊则只是个噱头,大部分都还是HR),后来各家竞品都快速跟进抄袭,但是完全无法阻碍 Boss 的增长。

几年前发现,Boss 的月活用户在每年的春节后几乎都会 double,年年如此,就知道它一定会成为第一。

前几天看到 Boss直聘的最新数据,已然是行业第一了,而且是断崖第一。

2023 年国招聘平台 Boss 直聘的营收增长到将近 60 亿元,第四季度的月活跃用户数也达到了 4100 多万。根据数据机构 Questmobile 的报告,这一数字几乎是智联招聘、前程无忧和猎聘三家招牌平台的月活用户数之和。

为什么每年的春节后几乎都会 double 呢?

背后的原因,请关注橘子的汽水铺,我们以后再聊。

文章链接 https://quaily.com/orange/p/ai-innovators-dilemma-and-opportunity
橘子是谁 https://orangeai.notion.site/orange-ai-a5b9b015e6434fcfb5015bf45e94f869?pvs=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