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
《围城》里有句话「有群众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」,创业公司虽小也不例外。

一个创业型的组织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级:决策层(C层)、管理层(中层)、员工层(底层)。

在创业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会从一个小组织变为一个包含很多小组织的大组织,员工逐渐形成不同的有一定利益冲突的群体,中层和底层员工的目标也逐渐和C层不一致。

这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,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,经常发生在创业公司成立的第二年。

当我与成立超过一年或两年的初创公司交谈时,值得注意的是,最大的问题来源始终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他们自己的员工和投资者。处理内部的问题,要比对付竞争对手要难得多。- Paul Graham twitter link

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,以及是否可能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。

组织的产生与分裂

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的一群人的集合,创业的公司的目标高度一致,「把事做成」。

组织的管理,无非是两个,管人+理事。

创业初期,老板带着大家创业,大家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,事情很清晰,人手也不够,每个人都需要多做一点。每个人做了什么,老板也一清二楚。

在事情很清晰顺利的时候,不太需要管人。

随着组织里的人越来越多,老板也终于管不过来了,于是就有了C层和中层。

老板不可能和每个员工11聊天来同步信息,所以老板的信息就需要中层进行同步传达。

每个中层带领一波人,自然形成了很多的群体。

每个群体的目标已经和公司的目标不同了。甚至事情还没做成,就开始布局分蛋糕了。

至此,组织也就分裂了。

好领导不一定是好管理

曾经遇到过很多好的领导,却很少遇到好的管理者。

组织分裂的过程可能发生的很快,公司发展越顺利也就越快,通畅也就是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。

在这个过程中,部分员工晋升为中层,他们的角色和角色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。

角色职责:从一线做事,转变为向下管理和向上管理。
角色目标:之前和老板目标一致「把事做成」,转变为「把我的这摊事做成」。

向上管理,为了把自己的事情做成,和老板进行有技巧的沟通,为自己的部门和项目获取资源和支持,因为资源永远是稀缺的,一旦涉及到资源就需要老板做出决策。资源包括自己部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的协作资源,很多中层管理意识不到这点,以为其他部门的资源是可以通过自己通过沟通获得的。

向下管理,为了让下级把事情做成,设定目标,画出大饼,激励产出,分配任务。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绩效和部门的目标息息相关,如果完成目标,可以获得什么?晋升加薪奖金,多大的目标就需要多大的饼。这个饼也不是随便画的,是需要管理者去争取的,只画饼不落实,一次之后,团队也就失去了信任。

目标对齐,一般来说,老板的目标「把事做成」拆解下来,就是每个部门的「把我的这摊事做成」。但这只是理想情况。因为资源是有限的,每个部门得到的资源不同,使用资源的效率也不同,如果一个部门得到了资源,但使用效率很低,就需要争取更多资源,才能「把我的这摊事做成」。

这时候无非是两种办法:

  1. 招更多的人,但人力本身即是宝贵的资源,人员冗余会增加公司「把事做成」的成本。
    2.抢其他部门的资源,其他部门的人会想,为什么我不自己来做这件事?我的效率还比你高。

一个部门的原罪是资源利用率低,部门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,就和公司的目标无法对齐,和其他部门的目标也会出现冲突。

而资源利用率低,根源还是团队领导者的管理能力低。

群体的形成

也许会有人说,就算中层和老板没对齐目标,作为底层员工也可以和老板主动去对齐,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几乎不可能。

一般人如果无法融入小群体,会非常痛苦,感觉自己被边缘化。

「我们」这个概念,可以增强自我,借此获得自尊自豪感。

每个人都想被群体所接纳,人需要获得信息做出决策,当你的公司里出现了小群体,而你又不被接纳,就无法获得重要的信息。

而一旦融入群体,个体行为就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,自己的判断越来越会群体所淹没。

从众心理,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观点受到群体影响,而走向与主流或大多数人一致。而在一个有层级的群体里,从众的目标会趋向地位最高的人,也就群体的领导。即便是一个看似民主的会议,当老板说出了自己的判断,群体大概率会向其趋同。因此群体里的个体的判断,大概率会去趋同群体领导的判断。

群体极化,群体讨论后,会增强原来的意见倾向,想法相似的人会逐渐联合起来,使他们共有的倾向得到加强

社会比较,当老板看到其他人持同样的观点时,会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自信

这些心理也是「乌合之众」概念所存在的基础,个体融入群体后,判断能力会极速下降至群体水平。

从公司角度来说,希望整个公司一种群体感,这样是很理想的状态,但是不同部门所形成的小群体感,反而会让不同部门与公司的目标越来越难对齐,这是很明显的负作用。

这还不是最糟糕的,对于部门领导来说, 他要么让团队没有小群体感,要么需要团结部门的每个人让大家成为一个群体。

如果领导只选择了一部分人作为自己信赖的群体,同步信息时只给他们同步,其他人就会被排除在外,进而整个部门就会变为几个小群体的内耗状态。

领导的认知:部分下属不可靠不值得信任,我不同步真实的信息给他们。
下属的认知:领导不同步大老板的信息给我们,我们不被信任。

连部门内部的目标都无法对齐,一个部门甚至连 「把我的这摊事做成」 都无法完成了,这个部门也就距离解散和分拆不远了。

因此部门领导的管理水平极为重要,这些中层几乎可以决定公司的成败。

碰到能公司目标、部门目标、团队个人目标永远对齐的领导者,请一定要珍惜。

群体的负面影响

社会懈怠,在团体中,评价顾忌效应降低,因为被评价的对象变成了团队。

有锅一起背,这种心理让个体的压力减轻。
改变社会懈怠的方法是使个体的成绩可识别化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工明确,虽然事实上很难操作。

证实偏见,看到其他小群体的错误,并且进一步认为自己的小群体才是最先进的。

甩锅,一旦形成群体,在和其他群体发生冲突时,就会放大对方的错误,忽视自身的错误。

**镜像知觉,**两个群体逐渐都觉得对方是错的

部门冲突的时候,群体会反射对方群体的态度。

内群体偏爱,让个体分配15分,给自己的群体9-10,其他群体5-6

「我们比他们好」,甚至连抛硬币产生的随机群体都可以产生偏见。

偏见的自我实现预言,一旦有了偏见,偏见就会自我实现

看吧,我早就觉得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。

自我服务偏见,功劳归于自己,失败归于他人

这个大项目的成功,功劳主要还是在我们。

以上都是一些小群体常见的群体心理,一个好的领导者知道这些偏见,并且会利用这些偏见进行向上管理和想下管理。

少数派

尽管大部分人都会融入群体,但总会存在那么一两个少数派。这些人:

一致性,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极激发他人思考。
自信,少数派的自信会使多数派自我怀疑,特别是事关观点而非事实的时候。
从多数派中叛离,叛离的人更有说服力,进而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。

公司需要一些少数派,这些人会在公司一致向错的时候,提出一些警醒。
他们可能在公司得罪很多人,但是请珍惜并利用好他们。

好领导如何进行好管理

领导分两种:

  • 任务型,组织工作 设置规范,聚焦目标,支配型
  • 社会型,建立团队 调解矛盾 表达支持,民主,避免出现群体思维,有利于鼓舞士气。群体的满意度更高。

两者并不矛盾,可以兼顾。

领导不光是一种组织授权,更是与每个人沟通交流并最终团结所有人一起完成目标的那个人。

如果领导表现出了少数派的说服行为,依靠自信、坚持、交流来赢得信任,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,则会自然具有自信的领导气质,也将鼓舞他人追随自己。

结语
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,在多数创业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,特别是在公司成立第二年,会遇到很多内部问题,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普遍的人性和社会性。

所以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,不用慌,它只是在那里等你而已。

珍惜/培养公司里能对齐上下目标的管理者,他们几乎决定了公司的成败。

也珍惜公司里站在公司角度去思考,主动和老板对齐的少数派,他们会在公司做出昏庸的决策时提出警醒。

全文完,但也许以后会有新的发现。